当前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媒体法社】全国高校思政网报道我院社区实践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2024-03-27

32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以《565net必赢客户端:弘扬雷锋精神,以“三个强化”推进社区实践育人》为题,报道推介我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以强化组织谋划、协同共建、精准服务为实践路径,努力打造大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共同体,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把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仰内核发扬光大。全文如下。

565net必赢客户端:弘扬雷锋精神,以“三个强化”推进社区实践育人

准确把握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进路,是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光芒的现实需要。565net必赢客户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以强化组织谋划、协同共建、精准服务为实践路径,努力打造大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共同体,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把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仰内核发扬光大。

强化组织谋划:加大社区实践育人力度,将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社区实践

学院坚持将弘扬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社区实践工作,通过制度驱动、数据赋能、守正创新,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谋划,为新征程上弘扬雷锋精神和推动形成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坚持制度驱动,完善考评体系。坚持“全程化指导、闭环式管理、项目式运维”的工作思路,从方案编制、志愿者招募、行前培训、考核表彰、宣传推介等各环节入手,建立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机制。制定《“青桐行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指引》,将社区实践工作纳入年度考评体系,推动以团支部为单位常态化开展社区实践,形成“一支部一特色一巡礼”,以青春之力推进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走深走实。二是坚持数据赋能,发挥组织优势。依托学校“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第二课堂系统,实时滚动发布社区实践项目清单,供团支部“点单式”自主选择报名、打卡实践过程,通过大数据赋能,做到信息发布更精准、实时动员更高效,组织动员全覆盖。学院60余个团支部、1700余名团员长期对接社区青山区青和居社区、洪山区博苑社区,常态化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以社区为家,在社区当家,实践数据实时上传,让社区实践育人轨迹更清晰、对接更精准、覆盖更全面。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畅通育人链条。以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为依托,创新配套“理工青年说”“薪火成长故事”“青听·学子说”等宣讲交流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校内积极选树优秀实践项目典型,校外邀请实务导师入驻党课、团课与年级周课,形成内外循环、互补延续的实践育人双循环,畅通“社区实践+赛事组织+经验宣讲”三位一体实践育人链条。

强化协同共建:拓展社区实践育人广度,让雷锋精神在社区实践中焕发新彩

学院积极构建“1+N+X”社区实践工作格局,即通过建立“1”个校地协同联动机制,打造“N”支特色品牌实践队,链接“X”方资源力量形成合力,形成参与主体多元、服务多样、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育人体系。一是以机制共建为抓手,架设校地沟通桥梁。探索“校地共建、多元共治、民生共享”的校地协同机制,针对地方需求建设不同内容形式的校地实践共育平台。学院长期扎根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和襄阳市民主路社区、青龙村深耕社区实践项目,多次开展校地共建座谈会,实地考察基层社区建设情况,与襄城区区委、青和居社区正式签订《共同缔造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洪山区高校社区结对共建协议书》,加强政府、高校、社区三方联动,通过建章立制稳固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校地共建。二是以岗位共设为依托,打通人才交流路径。“青年聚力共同缔造”襄阳实践队,连续多年扎根青龙村及民主路社区,以“接力驻地”的形式分批次输送团学骨干、学生志愿者驻扎社区,持续为当地提供智力与青力支持,形成常效性、延续性的驻点服务模式。实践队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打造助老服务、假期课堂、法律援助等“清单式”实践项目,推动共享社、村史馆、数字书屋、共同缔造条约从“纸面”到“街面”,将成果转化应用为实践。三是以资源共享为保障,实现常态长效共赢。校地共享团属阵地资源、企业产业资源、社工组织专业资源,联合爱熙、逸飞等专业社工机构,探索“团支部结对+阵地融合”“团支部+社工组织+社区”项目培育新机制,引入专业社工人才,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质量,探索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三年来滚动培育品牌社区实践项目20余项,打造“心心语”“育禾”“青桐行动”“手护光明”多支实践团队,着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化、团队管理制度化、校社互动常态化的协同共建机制。

强化精准服务:挖掘社区实践育人深度,以志愿服务推动雷锋精神成风化人

学院充分发挥法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工作等学科优势,通过“四个聚焦”,使学雷锋活动更具专业化、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成风化人。一是聚焦基层社区普法行动。立足社区居民在法律咨询、防范诈骗、老年群体法律援助等现实需求,发挥法学学科优势,深入对接黎明、石牌岭、博文、秦园路等12个社区开展普法行动。打造“法律诊所”社区普法品牌活动,联合珞南司法所、湖北共合律师事务所,在武昌区徐家棚街道泰园路社区长期开展“法伴温情,夕阳再晨”陪伴式法律援助服务,在珞南街石牌岭社区搭建全链条、一站式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畅通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二是聚焦“老幼需”关爱行动。依托学院建成的中部地区唯一省级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以“青暖夕阳”等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深入开展助老亲情陪伴、康复义诊、智慧助老等服务;以“四点半学校”为平台,为社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益智教育、普法课堂等服务;以“声音描绘光影”“阳光家园”等助残项目为依托,持续开展残障人士系列帮扶行动。2支服务队获评“七彩四点半”全国示范百强团队、“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创建团体。三是聚焦引领新时代新文明新风尚。依托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实施“大学生社区植根计划”,先后输送9名学生优秀党员、学生骨干担任洪山区珞南街道社区书记助理,为社区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开展社区惠民服务,联动辖区单位、爱心企业筹集资金,启动老旧社区改造、公共设施维护,成立“一对一助老午餐会”,在美化环境、清洁社区、主题宣讲等方面设计“微”志愿项目60余场,为社区提供“点单式”服务。四是聚焦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区治理新格局构建。立足社会工作学科优势,依托武汉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工机构,搭建“社工识堂”平台,打通并完善社区居民议事通道,通过培训辅导、培养社区本土青年骨干等方式,参与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队伍、人才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模式。学院长期对接共建的青龙村获评“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民主路社区获评襄阳市“最美社区”。学院获评2023年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工作单位,1个团队获评2023湖北省“青年聚力共同缔造”高校实践队金牌示范团队(全省共3支),实践队员陈纪元获评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青和居社区实践案例入选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优秀案例合集》,社区实践经验做法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荆楚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原文链接:

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yx/240327/1759717.shtml

(通讯员:王多,审稿人:范涛、靳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