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行走的课堂·关爱行——565net必赢客户端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系列报道(四)

发布时间:2022-08-08

    【前言】如何在回溯历史、缅怀先烈的光与影、情与感中,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的将自己在学校的研究项目切实转化为助力知识产权强企强国的生动实践,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如何立足乡村振兴“新起点”,到基层去,到田间地头去,结合专业知识探究农村养老与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一线,在各行各业以行促学,引导广大学子着眼未来,砥砺前行?

近期,565net必赢客户端紧扣“青年有为·强国有我”主题,组织开展了202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暨“行走的实践课堂”实践育人第二期行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知识产权强国、农村养老实践、留守儿童关爱、民族团结进步和访企政务实习等主题,组建多支团队,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重走长征路”“基层探访,初心筑梦”“产权入企,知识筑梦”“乡村振兴,公益筑梦”“心手相牵,微光筑梦”“石榴花开,同心筑梦”“择业扬帆,青春筑梦”等专项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成钢。

后续,学院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集中展现法社学子“青年有为·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与峥嵘实践!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

为深描曾有农村留守经历的在校普本科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现状和困境,精准识别曾留守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困难,助力成人成才,今年暑假,学院“留守农村大学生的发展困境生成机制与精准帮扶专项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助力精准扶贫,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分赴全国各地开展专题实践访谈与调研。学子们走进乡村,走近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中,为构建曾留守农村大学生发展的“四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提供有力实证,在实践中发出青春声音、贡献青春力量。

7月13日,专题实践队通过腾讯会议召开了“行前培训会”,对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针对问卷调研与访谈的步骤与技巧进行了专题培训。

 

(图1-项目负责人黄茁主持会议)

随后,队员在贾勇宏副教授的指导下,制定了实践的调研问卷。实践队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问卷发放,与访谈对象联系沟通,结合问卷调研数据,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经过努力,专题实践队共回收有效问卷470份,调研对象所就读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工学等十三个学科,来自湖北、安徽、福建等全国各地,形成了较为科学可靠的数据库。在初步分析中,团队成员发现:曾留守大学生一般很难做好开始留守这一生活方式的准备,心理接受与适应时间较长;曾留守大学生具有人际交往不主动、社交面狭窄、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三个特点。对于如何解决现有问题,队员也尝试通过已有案例与理论分析提供建议。

 

(图2-问卷部分数据饼状图)

其中,7月30日,实践队队员杨文波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开展线下访谈活动。与宿州学院本科生汪同学进行了线下交流,期间,杨文波从家庭成员情况、大学生活概况、父母学历背景三个方面出发,循序渐进地与调研对象进行访谈,通过目前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外出后的心境、对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或事件等18个问题细致了解了汪同学的留守经历及其影响。

 

(图3-杨文波同学开展线下访谈)

截止目前,已有154名同学参与到专项调研实践队伍中,共同聚焦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倾听生涯故事,挖掘闪光之处,以在分层分类的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精准施策的建议,响应建构促进曾留守农村大学生发展的“四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

其中,黄茁同学谈到: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有的人拿一生治愈童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爱以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重要内容,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翼下之风”。我在学习与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勇气与力量都来自于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我也深刻认识到父母以及童年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绝对的。父母想要提供给孩子以及家庭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并没有错,但更应该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何晴轩同学认为:在促进农村留守大学生发展时家庭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留守家庭的父母不要仅仅看到农村留守大学生已成年的表象,而应关注他们个体的内心世界。作为他们的父母应多相信,鼓励他们,减少他们在原生家庭中因缺少父母关爱而导致的悲观自卑、孤独、焦虑、敏感、叛逆等影响。不仅要对农村留守大学生的学业成就给予肯定,还应对其生活能力、良好品格方面进行肯定,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一味地将其当做“小孩子”,在不进行实际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唠叨”。

凡鑫同学说到:农村留守大学生虽然属于有农村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中的精英,但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他们却是发展处境相对不利、规模最大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光环很容易掩盖农村留守大学生在发展中现存的问题,成年人的身份也让他们失去了只有农村留守儿童才能拥有的政策关怀和社会关注。如果农村留守大学生在大学的发展问题得不到积极关注和有效解决,留守经历所导致的各种负面问题势必会在他们的成年期继续恶化,留守经历创伤将会失去最佳的治愈环境和机会,他们的学业和人生将由此受到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邹新惠同学分享到:“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此次助力精准扶贫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帮扶工作的暑期实践调研活动,使我在了解曾留守大学生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也更加了解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

吴怡婷同学认为:社会资源不完全平等分配可能会使农村的留守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发展困境,比如农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有缺失,需要个人在后期做出更大的努力以弥补,如果在此过程中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很有可能往错误方向发展,甚至做出后悔一生的决定,因此必须要从多方面予以支持与引导。

王新颖提到: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产生了不幸福感。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天生的事情、从前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唯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向下扎根、向阳生长。愿所有曾留守的大学生,无愧自己,前程万里。

贾勇宏副教授指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曾留守大学生发展困境进行调研,对助力曾留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国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政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学院将以朋辈互助、志愿服务等方式持续推进助力精准扶贫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帮扶工作,推动国家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政策实现从儿童期关注到全生命历程转变,助力曾留守农村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通讯员:黄茁、栗若楠

编辑:王多、张梦贤

审核:靳敏


Baidu
sogou